即墨市人民法院2017年工作报告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17年03月17日 | ||
各位代表: 现在,我代表市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,请予审议,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。 一、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2年以来,市法院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和市政府、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,紧紧围绕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的目标,以服务即墨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,履行法律职责,推进司法公开,深化改革创新,加强自身建设,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。5年来,共受理案件87612件,办结86290件,其中,2016年受理案件22879件,办结21899件,同比分别增长12.2%和7.1%,绩效指标居青岛各区市法院前列,先后荣获“全国青少年维权岗”“省级文明单位”“集体一等功”等荣誉。 (一)履行宪法法律职责,牢记使命服务全市发展大局 围绕中心工作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。贯彻市委决策部署,围绕青岛蓝谷、汽车产业新城、古城片区改造等,出台6项法律服务保障意见,依法靠前服务。在青岛蓝谷、创智新区、汽车产业新城等设立5处巡回法庭,妥善处理各类纠纷622件。协助青岛中院在创智新区设立蓝谷知识产权巡回法庭,助力蓝色经济发展。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法院工作的要求,参加重大项目、重点企业协调会议40余次,及时出台发挥审判职能,促进金融稳定的意见,防范和化解风险。高度重视大要案、敏感案件及涉民生案件,处置大业休闲、运城塑料、一帅服饰等涉诉重大民生案件24件,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。 惩治刑事犯罪,护航平安即墨建设。共审结刑事案件5458件,判处刑罚7073人。严厉打击“即墨金店抢劫案”等危害公共安全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,审结1775件1801人,527人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。严惩毒品犯罪,开展集中宣判活动12次,审结涉毒案件464件483人。加大对污染环境及涉食品药品犯罪打击力度,审结48件59人。启动刑事速裁程序试点,建立繁简分流、集中换押、集中审判的快速审理机制,审结579件579人。加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判工作,审结144件212人,落实“圆桌审判”、轻罪记录封存等制度,对128人适用缓刑等非监禁刑,帮助失足青少年回归社会。 妥处民商纠纷,保障群众合法权益。共审结民商事案件54603件,其中33060件调撤结案。加强对军人、军属权益的保护力度,强化对弱势群体的维权工作,对抚养费、医疗费及追索劳动报酬等案件开辟“绿色通道”,缩短维权周期,妥善处理此类案件12013件。发挥商事审判调解经济关系职能,依法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慎重使用查封、扣押、冻结等强制措施,维护企业正常经营。积极参与化解金融风险,2016年5月,设立民五庭专职审理民间借贷纠纷,及时规范民间借贷秩序。 化解行政争议,维护社会管理秩序。共审结行政案件479件,审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2152件。贯彻实施新行政诉讼法,完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,公开审理青岛首例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案件,市人大常委会先后5次组织人大代表旁听庭审,给予充分肯定。设立安全生产合议庭和资源环保行政案件合议庭,发布5期年度行政审判白皮书,通过联席会议、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行政机关的良性互动,提出司法建议85条,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供参考,其中,一起行政诉讼案例入选全国法院2015年度十大典型经济行政案例。 破解执行难题,助推诚信体系建设。共执结案件22232件,结案标的52.1亿元。开展“春雷”“夏雨”“秋风”“暖冬”集中执行行动,执结青岛蜜友公司系列劳动仲裁案等重大涉民生案件,维护人民群众胜诉权益。充分运用查控网络平台,实现联网银行账户全国范围内的网上查询、冻结和扣划,通过查控平台执结案件10658件,结案标的3.99亿元。实施执行悬赏制度,通过微博、电视、报刊、户外电子屏、社区公告栏等平台发布悬赏执行公告12期,执结案件156件。强化执行威慑,拘传3745人,拘留2568人,向最高法院网络录入失信“老赖”6947人,以涉嫌拒执罪追究刑事责任14人,助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。 (二)践行司法为民宗旨,守护公正着力提升司法公信 突出多元化解,参与综合治理。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,设立诉调对接中心,在名都苑社区设立家事巡回法庭,靠前化解家事纠纷,省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张江汀等莅临视察,给予肯定。完善公检法联动调解机制,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率达96%以上, 避免矛盾升级,优化社会效果。紧紧依靠党委政府,构建“属事法院+”信访化解机制,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延伸到诉后,开通远程视频接访系统,有效预防和化解涉诉信访案件。 加强便民利民,方便群众诉讼。坚持“有案必立、有诉必理”,打造立案告知、诉讼引导、流程查询等“一站式”诉讼服务平台,方便群众诉讼。恢复鳌山法庭,新设段泊岚法庭,段泊岚法庭建设正有序推进,拓宽司法服务半径。建立律师阅卷室,吸收律师参与案件调解及服判息诉工作,助力矛盾源头化解。开展精准扶贫,先后选派5名庭长担任驻村“第一书记”,投入帮扶资金45万元。落实司法救助制度,发放司法救助金342.5万元,缓、减、免诉讼费88.3万元,让当事人切身感受到司法的人文关怀。 推进司法公开,打造阳光法院。推进审判流程、裁判文书、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建设,开展“法院开放日”、司法监督员座谈会等活动20余次,坚持重大审判及执行活动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新闻媒体全程参与。搭建微博、微信、微电影等新媒体平台,以我院执行及行政审判工作为素材,与最高法院联合制作法治微电影《寻人启事》《一场雾霾引发的官司》,唤起社会对基本解决执行难和环境保护的关注,在“亚洲微电影艺术节”“中国国际微电影展”等获得10余项大奖,最高法院周强院长作出批示。 强化审判管理,规范权力运行。推行院、庭长带头办案和综合部门挂庭办案制度,充分发挥示范、带动作用,副庭长以上法官办案28077件,占办案总数的32.5%。加强案件质量管理,对办案重点环节、关键节点进行动态监控,严格控制审限变更,提升审执质效。健全审判权力运行机制,建立扁平化管理架构,打造审判执行团队,明确承办法官、合议庭、院庭长及审委会的审判职责,让审理者裁判、由裁判者负责。出台执法过错追究办法,对执法过错责任倒查,强化司法责任,顺利通过省高院司法规范化评查。 (三)坚持司法改革精神,转变理念推进审判机制创新 稳妥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。根据上级部署,积极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,为把优秀法官遴选到办案一线,我们做好干警思想引导的同时,积极开展调研论证,严格考核程序,全面实行阳光操作,90名法官参加了入额考核,经过笔试、述职、民主测评等程序,73名法官进入遴选入额范围,省法官遴选委员会核准61名,首批法官入额工作顺利完成。 试点家事审判方式及工作机制改革。依托女子法庭,顺应“少家合一”趋势,将心理干预、家事心桥调解等机制引入家事审理中,出台人身安全保护裁定实施细则,联合公安、妇联、仲裁等打造“反家暴+”妇女维权体系,已发布人身安全保护令30余件。2015年12月,我院被最高法院确定为全国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法院,最高法院《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》刊载了我院家事审判改革经验。 深化少年审判机制创新。成立少年家事审判庭,建立5个审判团队,专业审理涉少刑事及家事案件,推出了“心灵港湾”“家事心桥”“法官妈妈”等司法品牌,打造了10部门“反性侵”联动机制和学校、家庭、社会“三位一体”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。2016年7月,最高法院在青召开“妇女儿童权益刑事司法保护研讨会”,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20个省市高院、中院代表参加会议,并实地观摩了我院少年审判工作。 推行团队化执行模式。为解决原有执行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,2014年7月,我院对执行局重新整合,推行“1+2+4”团队化执行模式,形成以执行指挥中心为中枢,辐射带动局长办公室、执行立案室、信访接待室和10个以法官命名的执行团队,全面加强执行规范化、信息化、警务化、品牌化建设,运行两年来成效显著,2016年,执结案件5995件,同比增长18.9%,执行信访率大幅下降,山东省高院院长白泉民等领导给予肯定。 (四)落实从严治院方针,改进作风打造过硬法官队伍 坚定理想信念转变工作作风。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、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、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,推行“四心工作法”,坚持热心接待当事人、耐心倾听诉求、细心审理案件、诚心解决问题,被授予“青岛市理论宣教基地”。认真贯彻中央“八项规定”,常态化开展廉洁司法警示教育,准确运用监督执纪“四种形态”,抓早、抓小,严抓、细抓,坚决把纪律挺在前面。 搭建成长平台提升司法能力。实施“人才兴院”战略,组织两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,32名优秀干警走上中层岗位。制定多岗位锻炼、导师制培养等多项制度,举办五届青年法官拜师仪式,提升青年法官的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。开展司法心理技术暨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,52名法官取得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。举办三届理论研讨会,组织优秀干警赴浙江大学、武汉大学等高校学习培训。加强院校合作,与西南政法大学、青岛大学共建实践教学基地,提高了干警综合素质。 加强文化建设注重育人铸魂。以“公正司法、司法为民”为内核,打造集精神引领、理念培树、法制宣传于一体的法院文化长廊,设立法官活动中心和法警训练中心,举办四届“体育文化节”,举行文艺汇演,用健康的文体活动陶冶干警情操,培育了家事文化、执行文化、信文化等“诉讼文化”品牌。在大沽河畔设立“法官林”,为退休干警举办四届“法官荣誉日”,传承法官精神与法院文化。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,是实现公正司法的重要保障,是做好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。换届以来,市法院不断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,建立健全重大活动、重要工作报告制度,邀请市人大、市政协领导到法院视察,就商事审判、家事审判、行政审判、执行工作等向市人大常委会做专题汇报。加强与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的沟通联络,邀请代表、委员旁听案件、参与庭审评查150余人次,召开座谈会10余次,聘请14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担任司法监督员,加强对法院司法活动和法官业余活动的监督。在人大支持下,选任225名人民陪审员,司法公开和司法民主水平不断提高。 各位代表,市法院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,离不开市委的坚强领导,离不开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,离不开市政府、市政协的大力支持,离不开各位代表、委员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。在此,我代表市法院,向所有关心支持法院工作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,致以崇高的敬意!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,我们深切体会到:做好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,必须做到“五个坚持”。一是坚持党的领导,服从服务大局。牢固树立“四个意识”,在思想上、政治上、行动上始终与中央、省委、青岛和市委保持高度一致,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,打造更有政治定力的法院。二是坚持依法履职,严格公正司法。狠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,坚守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,让每一起案件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,打造更有责任担当的法院。三是坚持群众路线,保障民生权益。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,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,不断推出更多便民利民举措,打造更有司法温度的法院。四是坚持问题导向,推进改革创新。牢牢抓住司法体制改革的“牛鼻子”,破除瓶颈,补齐短板,以改革辟新路,以创新谋发展,打造更有创新活力的法院。五是坚持从严治院,加强队伍建设。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,励精图治,持之以恒,营造风清气正、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,打造更有实干精神的法院。 同时,我们也清醒认识到,市法院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: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人民群众新期待,司法服务的思路、方式有待拓展;案件数量持续增长,疑难复杂和新类型案件不断涌现,审判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;案多人少矛盾突出,法官超负荷办案较为普遍,司法职业保障有待提升;涉诉信访仍然困扰着法院工作,缠访闹访时有发生,化解涉诉信访的合力有待增强;“执行难”问题没有根本解决,执行联动机制还不健全,效能有待发挥;司法责任制改革配套制度不完善,改革创新的成效有待释放;个别干警大局意识不强,司法能力不足,司法行为存在不规范、不廉洁现象,从严治院有待加强。对这些问题和不足,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,切实加以解决。 二、今后五年工作思路和主要工作 未来五年,市法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: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,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精神,全面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,牢牢把握“司法为民公正司法”工作主线,依法履行法律职责,全面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,维护社会公平正义,促进社会和谐稳定,保障人民安居乐业,打造过硬法院队伍,努力把市法院建设成为“服务大局一流、执法办案一流、队伍建设一流、司法公信力一流”的全国优秀法院,为“活力即墨、品质即墨、文化即墨、诚信即墨”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! 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: 一是坚定不移地围绕中心,在服务大局上有新成效。坚决贯彻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,执行创新驱动、融合发展、特色提升发展策略,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审判执行工作新规律、新特点,积极贴近大局、融入大局、服务大局。围绕蓝色经济、科技创新、商贸物流、诚信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,发挥好审判职能作用,妥善处置创新发展中产生的矛盾纠纷,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,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,促进平安即墨、诚信即墨建设。 二是坚定不移地公正司法,在为民司法上有新举措。切实抓好执法办案第一要务,依法审理涉民生案件,平等保护市场主体,不断加大执行力度,切实维护胜诉权益,按最高法院部署,坚决打赢“基本解决执行难”攻坚战。完善诉讼服务机制,打造“立案登记制+互联网+诉讼服务”的便民服务体系,畅通便民利民“绿色通道”。加快诉讼服务中心系统化、信息化、标准化建设,探索自助服务和跨区域服务,促进诉讼服务工作整体优化。积极延伸司法职能,强化判后答疑,注重加强老年人、未成年人、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权益保护,让人民群众对司法有更多获得感。 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,在提升质效上有新进步。按照“让审理者裁判、由裁判者负责”的要求,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,着力优化资源配置,打造权力配置扁平化、审判管理精细化、审判监督规范化的审判权运行新机制。探索新型审判权运行模式,突出法官主体地位,发挥团队作业优势,着力提高办案质效。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,强化诉调对接,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,解决在基层。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,以“智慧法院”建设为载体,推进司法公开、审判管理等工作上档升级。 四是坚定不移地面向群众,在基层基础上有新提升。加强法庭硬件设施建设,推进以人民法庭为主、巡回审判点为辅的法庭布局形式,通过开展“假日法庭”“田间法庭”等巡回审判方式,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,倡导“和为贵、让为贤”的社会风气, 促进社会和谐。立足地缘特点,将审判工作与人文关怀、廉政教育相结合,打造法庭文化。通过干警轮岗交流、开展实务培训等方式,充实人民法庭力量,提升法庭干警的业务能力。依托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,注重与驻地政府、公安、司法、民政等部门协调联络,合力化解矛盾纠纷,维护基层稳定。 五是坚定不移地从严治院,在队伍建设上有新突破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,增强政治定力、强化法治信仰,培育干警“公正、廉洁、为民”的司法核心价值观,提升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。自觉接受人大监督、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,加强与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联络,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作为改进工作的动力。加强法院文化建设,提升法官文化内涵和职业品格。加强队伍规范化、专业化建设,提升干警庭审驾驭、文书制作、理论调研“三大能力”。完善风险防控和监督制约体系,严格落实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,坚持从严教育、从严管理、从严监督,确保法官清廉、法院清正、司法清明。 各位代表,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,是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。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及本次大会决议,强化担当意识、开拓进取、奋勇拼搏,为建设特色鲜明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城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!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